杨聚斌出生于1962年2月,因为父亲在陵头陶瓷厂工作,因此杨聚斌自幼受父亲耳濡目染,从少年时代就形成了陶瓷情结。1980年,正式进入陵头陶瓷厂工作,开始系统学习陶瓷的烧制、配釉、造型、手拉胚等陶瓷制作技术,由于他工作特别努力,全厂上下从职工到领导,都对他赞赏有加,上班第一年就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 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品种,1982年,陶瓷厂派杨聚斌到神垕镇学习深造。他先后在神垕镇国营瓷厂、神垕钧瓷研究所和神垕镇社办陶瓷厂学习,在神垕这个钧瓷的最高艺术殿堂里,杨聚斌以其如火的青春热情,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吞咽、俎嚼、消化。杨聚斌先后拜付清晨、孔铁山、粱青志等大师为师,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到制作,从陶瓷到钧瓷,在几位大师的精心培养下,杨聚斌系统掌握了钧瓷的烧制理论和技艺。
杨聚斌满含深情地告诉我说:“那时候的每一个师傅,都真心实意地教徒弟,没有任何保留,唯恐徒弟学不会,学不好”。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栽培下,杨聚斌以短短三年的时间,就学会了钧瓷从选取原料、拉坯制作到调釉烧制的所有工艺。在神垕镇的三年学习,奠定了杨聚斌陶瓷艺术的深厚基础,确定了杨聚斌一生的职业方向,开始了杨聚斌对陶瓷艺术的一生追求。
1985年,杨聚斌回到了陵头陶瓷厂,根据厂里的产品开发规划和工作安排,他又重点开始了对汝瓷的研究,一干就是好几年。他不断汲取前人的经验,从釉料分析,釉色变化,器型特点以及各个时期汝瓷的风格及艺术特点进行认真细致的探讨和研究,继承并创新了汝瓷的传统技术,成功配制出了新汝瓷豆绿釉,成功烧制了汝瓷月白、天青、葱绿釉等作品。
1990年,杨聚斌受洛阳旅游局聘请,被聘任为洛阳旅游局钧瓷厂技术厂长。首次试窑就成功出品了1.8米的钧瓷大花瓶,当时在洛阳引起很大轰动,洛阳电视台、《洛阳晚报》都先后报道,受到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1993年,汝州市主管工业的张新副市长和企业家王一巴多次到洛阳,动员招聘杨聚斌,1994年,杨聚斌被汝州市政府招聘到汝州市汝瓷一厂担任技术科长。
1997年,企业改制后,杨聚斌自己成立了杨聚斌汝瓷工作室,其间,曾与亨达汝窑合作,在汝瓷传统烧制和创新的结合上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索。
虽然汝瓷和钧瓷一样,都是兴于唐盛于宋,都是宋代五大官窑之一,都是釉的窑变艺术,但是汝瓷和钧瓷却有很大不同。首先,汝瓷的成熟烧制时间仅20余年,就随着北宋的灭亡而断代,现在全世界遗存的宋汝窑瓷器不足百件,而钧瓷则绵延不绝。其次,汝瓷的烧制工艺比钧瓷还要复杂,其窑变更有不确定性。第三,虽然汝瓷与钧瓷的制作工艺有许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原料不同,它们的艺术风格完全相反,汝瓷的特点是“静、透、润”,因此,从选料开始,就很精细,而制作过程有七十二道工序之多,每个工序都必须细致入微。
见过杨聚斌的人,都说他憨厚实在,可以交朋友。见过杨聚斌汝瓷作品的人,都说他的作品细腻有润。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杨聚斌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汝瓷艺术特点。一是器型设计多样化。例如茶具,十二头茶具为杨聚斌所独有,八个款型系列,十几种设计方案,全部自己设计、打样、烧制。二是釉色独特。例如粉青釉、豆绿釉,特色明显。就像书法一样,都是二王行书风格,不同的书法家的作品却不相同。杨聚斌配置的釉的可贵之处就是具有自己的特点,而这种特点只要看到他的作品就会感觉到。三是细腻形象。从他设计的香薰系列作品可以领略到他的细腻,如渔翁钓鱼、玉手香薰、狮子香薰,等等。他的作品就像前全国文联主席张光年诗中所写的那样:“温柔敦厚传诗意,玉洁冰清想翠容。”还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叶吉民教授说得准确:“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杨聚斌的汝瓷作品,与其他汝瓷大师的作品一样,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
杨聚斌几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成就,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汝州市像杨聚斌那样,对陶瓷、钧瓷和汝瓷都深入研究,都有巨大成就的,可谓凤毛麟角。从理论到实践,从作品到人品,他都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然而,除了汝州的业内人士,外面的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因为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不事张扬,长于制作,短于营销,甚至,他都没有参加过评奖、评职称之类的活动,也没有接触过媒体。对于汝瓷行业来说,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他可能是一个唯一的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