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汝瓷为什么这么名贵?
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五大名瓷之一,与定窑瓷器、钧窑瓷器、哥窑瓷器、
汝窑瓷器在宋代,是五大名瓷之一,与定窑瓷器、钧窑瓷器、哥窑瓷器、官窑瓷器同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在今年福建省举办的春季拍卖会上,一件高仿汝窑瓷器预估价为两百万,吸引收藏界人士的注意。行业人士称,一件仿制的汝窑瓷器,身价超过200万,这样的估价在高仿瓷器中已属于高档艺术品,这标志着中国陶瓷技艺的发展已经到达了极高的水平,也意味着人们对于现代收藏品的收藏热度在逐渐攀升。
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展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经过上百次实验和研究,1958年汝瓷之乡汝州汝瓷一厂专家们第一批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仿汝器物,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汝瓷厂专家试烧成功并得到陶瓷专家的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
高仿瓷器如此高的估价,让人们对当代艺术品有了全新的认识,
1、汝瓷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形成的开片大部分都是又粗又长的直开片,没有斜开片。在冷却后期形成的开片则大部分都是小的直开片。这些大、小直开片构成的网络把整个器物上的釉分割成许多小区,斜开片则是汝瓷在出窑后的长期使用过程中或放置过程中在这些小区内形成的。这些斜开片在廷伸过程中,一触至网络上的直开片或其它斜开片就被阻断。所以斜开片都是即短又细的小开片,其长度一般介于5~8毫米之间,很少有超过10毫米的。
2、汝瓷瓷器斜开片大多出现于正烧的天青釉和微生烧的粉青釉上,而生烧的月白釉和过烧的天青、灰青、
虾青釉一般没有这种现象或不明显。
3、有些内外施釉的产品上,往往器内有斜开片而器外则没有斜开片,内外两面都出现斜开片的较为少见。
4、不是所有汝窑产品都有斜开片,只有在少数产品上可以看到这种现象。
5、除了汝窑外,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坛下官窑也有斜开片。
6、斜开片的产生与釉层厚度有关。汝窑的釉层厚度一般在0.5~0.8毫米之间,只有达到这样厚度的釉层,
才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斜开片,器口部位的釉太薄,就不容易产生斜开片,南宋修内司官窑和郊云官窑的釉,有的厚达2毫米以上,也会产生斜开片。斜开片的形成机理十分复杂。为了更好地对此进行探索,有必要先搞清楚直开片的形成机理。
《中国古陶瓷科学》一书中对南宋官窑和传世哥釉大小开片的形成机理作如下解释:“直开片的形成是釉的膨胀系数大于胎,在出窑前后的冷却过程中,釉比胎收缩得更快,因而釉受到张应力,冷却到200℃以下时,釉已完全硬化,完全失去弹性,当釉的张应力的强度超过其抗张强度时,釉就产生开裂,此时出现的裂纹都是又长又粗的直开片。一系列大的直开片的产生使釉受到的张应力得到削弱,但在局部地区胎釉之间仍有残余应力存在,残余应力的强度较弱,不足以产生大开片,但是会在出窑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断产生小开片,小开片又短又细。南枕头官窑和传世哥釉的大部分小开片就是这样形成的。”
临汝窑烧瓷始于北宋中叶,北宋后期至金代盛烧不衰。过去古陶瓷界认为,临汝县窑场宋时烧瓷有二:
一是烧宫廷用瓷的御用汝窑业,二是烧民品用瓷的民间窑业。由于烧造宫廷用瓷的汝窑址尚未在今临汝县境内发现,所以现在所说的临汝窑则专指民间窑业。据最新的考古发现,河南宝丰清凉寺窑是一处烧制御用青瓷的汝窑遗存,今被称为“汝官窑”,出土了较完整的碗、盘、洗、瓶、盏托、盂、器盖等20余件,胎质细腻,香灰色,青釉温润有鳞状片纹,裹足支烧,工艺精细。其特点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宫廷御用汝瓷相类。
临汝窑产品以食具为大宗。瓷器品种以青釉瓷为主,兼烧钧窑系青瓷。青瓷的器类以盘、碗居多,样式简单。宋代瓷窑习见的瓶、壶、罐、枕等器物极为少见。器皿的胎质较粗,胎色灰白,釉色青中闪绿,釉层稍厚,釉中气泡较多。盘、 碗器的胎体略厚重,轮旋修坯较粗,圈足部位欠规整,多粘挂窑渣。钧窑系青瓷盘、碗、洗等器物的釉色有青绿、月白、天蓝,色泽纯正,釉质滋润,具有宋钧窑特征。一种于淡月白釉上显露鲜红斑的釉色,是独具特色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