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顶山汝州名窑汝瓷网欢迎您的来访!网站首页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汝瓷文化 > 汝瓷知识 >

汝窑瓷器的烧制工艺

汝瓷的胎土选用风化程度高的瓷石与当地沉积的白坩土,按配方以石碾压碎后,在澄泥池加工、淘洗,通过几道澄滤池后,将最后一池细土取出陈腐,经踩练、揉泥而成为坯泥。

提问者:匿名 | 浏览次数:860 | 发布时间:2019-07-31 18:16:51
推荐回答

  汝窑瓷价值千万并非完全因其存世稀少,还在于其工艺之绝伦,釉色之变幻。

  汝瓷的胎土选用风化程度高的瓷石与当地沉积的白坩土,按配方以石碾压碎后,在澄泥池加工、淘洗,通过几道澄滤池后,将最后一池细土取出陈腐,经踩练、揉泥而成为坯泥。只要是能使用模具的器物,都采用模制工艺,如洗、盘、钵、盆、碟、炉和部分碗、盏、波罗子(套盒)等。器物外壁有纹饰的用外模,内外壁无纹饰者皆用内模,提高了器形的规物盖等,仍以手工拉坯成型,待半干后经慢轮修坯后晾干,再经素烧。汝窑的釉料选用多种矿石(包括玛瑙石),有的经碾碎,有的通过火煅烧后粉碎,磨到一定细度,再和助熔剂(当地俗语指青石、松木灰)按一定比例加水调制,调合到一定的浓度配成石灰釉,将素烧好的器物视不同的形状,用不同的方法施釉,如荡釉、浇釉、浸釉或刷釉,入窑一钵一器烧成。 汝窑初期的窑炉是半倒焰式马蹄形,匣钵不涂抹耐火泥,产品釉色质量不稳定。到了烧御用汝瓷时,改为椭圆形半倒焰式小窑炉,匣钵绝大多数使用外壁及封口涂抹耐火泥之工艺。由于窑炉的改进,温差减少了,加之窑具工艺改革,防止了冷却阶段因空气从窑外渗入匣钵而造成二次氧化,使釉面稳定呈天青色,提高了产品质量。

  

7.2206.jpg


  汝窑的“窑变”也非同寻常。由于每件瓷坯在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受热程度各异,产生的“窑变”效果就不一样。在烧造成功的汝瓷釉面上往往开有细碎繁密的纹片,宛如鱼鳞或冰裂状,备受人们的赞誉。正是由于汝瓷技艺超群,因而得到北宋宫廷的赏识。到北宋晚期,汝窑御用品烧制时以名贵的玛瑙入釉,以致汝窑瓷汁如堆脂,面若美玉,工艺愈加精湛,在当时的各个窑口,曾有“汝窑为魁”之称。

  汝窑初创阶段,支烧的支钉粗,支钉多为圆形豆瓣状,饼与支钉皆用一般耐火泥土制成,支钉与饼往往容易脱落。随着工艺的成熟,支钉与饼采用氧化铝含量高的优质瓷土制成,支钉小而尖,支钉要先经素烧才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出现垫圈支烧工艺。垫圈不仅制作简易、坚固,而且还解决了高支烧器物垫饼支烧不足的缺陷。此时还大量使用火照及火照插饼,可见当时烧制御用器的温度与气氛控制得相当严格。大部分器物满釉裹足,以芝麻状支钉在圈足内底面支烧,如洗、盘、碟、钵、盆、樽与个别碗采用了此种工艺。碗大部分为垫烧,瓶的种类繁多,满釉支烧仅见于盘口折肩瓶和个别矮圈足小型瓶类器上。盏托、盏、波罗子比较特殊,这类器物以垫烧为主,满釉者,3个、5个芝麻状支钉支烧于圈足内底面上;3个、6个或12个长条状支钉横置圈足端面上。汝窑的烧造必是二次烧成,因为它是高铝质胎,胎中含有很多有机质,只有通过素烧才好挂釉。它以木柴为燃料,木柴的火焰长,可以在半缺氧的情况下烧出还原气氛,特别有利于青釉瓷器的烧成。据今天的科学研究表明,烧成温度在1190ºC(±)时,还原程度恰到好处,釉呈淡天青色或天青色。以上说明,汝窑以其独特精湛的制瓷工艺、特殊的支烧方法和严格的烧成制度称誉于世。


关于汝窑瓷器的烧制工艺其他回答(0条)
钧瓷精选 会员中心 购物车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