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汝窑瓷器的难点在哪?
鉴定汝窑瓷器的难点在哪?小编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鉴定汝窑瓷器的难点在哪?小编今天给大家分析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很多人看了博物馆里的汝窑瓷器后,感觉就是没烧透。这个感觉是正确的,它就是没烧透。但是还有人说:敲打汝窑器发出的声音清脆悦耳,声如磬。声如磬是烧透的完全结晶体的特征。那么究竟是声如磬还是没烧透呢?
古代烧窑的燃料是木材,很难达到1200度以上的瓷胎晶化温度,烧结体只有部分晶化。另外,汝窑是薄胎瓷,一旦温度太高就塌胎了成为废品,所以烧不透是工艺上的要求。至于声如磬一说,我认为是相对于宋以前和其他窑口的厚胎瓷器声音沉闷而言,不能把声如磬和现代全结晶薄胎瓷器相比。
宋代以前的瓷器是容易识别的,不上仪器也可以达到100%的准确率,因为经过近千年老化的胎釉和新瓷做旧有很大的差别。你砸碎一块石头,把断口做旧,怎么可能做到和经过千百年风化的岩石表面一样?
那么鉴定汝窑瓷器的难点在哪?在于古代就有汝窑的仿品,明代、清代、现代都有仿品。明代仿汝窑始于宣德官窑,署宣德官窑款。清雍正朝再度仿汝窑,主要仿宋汝的天青色,不仿造型。古代仿制汝窑瓷不是为了买卖暴利,主要是供给宫廷使用,民间小窑也仿不出汝窑瓷。从瓷胎老化程度看,明代和宋代的瓷器有差别但不是特别明显,明代晚期和清代早期的仿品也没有明显的老化差别,所以现在流行从制式、开片、气泡、发色等细微特征进行鉴别,很容易出错。识别汝窑真伪的最重要特征是瓷胎的厚度和不完全晶化的香灰色。薄胎瓷在宋代出现并伴随着宋代的结束而消失。明清时期的所谓薄胎瓷器都是很厚的,根本仿不出薄胎。民国时期赵汝珍在《古董辨疑》称“康乾瓷器厚如盆”,可见一斑。真正仿出宋代汝窑水平的瓷器是建国后的60年代。所以,一件汝窑瓷器摆在面前,先看新老,这是很容易的事。如果是老旧瓷器,再看瓷胎厚度和结晶程度就可以了。确定不是建国后仿制的新瓷器,如果是厚胎或是全结晶白胎,属于明清仿品;如果是香灰白色的部分结晶薄胎,就是到代的宋汝窑瓷了。
相信大家看了小编以上的分析,大家应该都知道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大家还有想要咨询更多关于汝瓷的知识,请关注名窑汝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