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形制,也称“器型”或“造型”,是指根据主观需求,以时代为背景,利用不同的材质,采用不同的工艺技术,设计和制作出具有使用和审美双重功能的器皿外部形态。

  在宋代繁荣社会的背景下,在文化氛围如此浓厚的环境中,本文研究的主体宋代汝瓷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崇简,深厚意境,美用一体的高雅境界,其形制轮廓线条流畅,视觉端庄,法度严谨,细节精致,营造的优美形象充分体现着宋人典雅静谧的气质风度和寻求的美学境地。我们接下来就对宋代汝瓷的形制美学特 争做一番略微的研究与分析。

timg.jpg

  崇简

  一般而言,统治阶层的意识决定了其他社会阶级的意识。宋代的统治阶层崇尚道教,在全国大力扶持和推行道教。道家强调“无为而无不为”,道学力求简为最终诉求。作为最高理念的“道”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其崇尚自然、含蓄、平淡、质朴的审美观,以寻求心物浑然一体的境界。因此,在理学盛行的宋代,在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审美尺度之下,瓷器形制拥有着素雅的格调,整体干净利落,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的装饰 雕琢,进而形成了独属宋代的美学,并使其提高到了某种详尽而深入的哲学高度。

  众所周知,越是能拥有经久不衰的境地,越是难以做到。艺术的最大困难也是如此,想要自然、朴素的描绘,所拥有的环境要求便越高。当达到了质朴无华的艺术境界时,才会发现其过程的不容易。而汝瓷删繁崇简的形制特征便是这一状态的具体表现。汝瓷在历史观念的演进之下,使我国的陶瓷美学有了质的飞跃。如出土量占多数的碗、盘和洗,它们整体制作规 整,形体稳重大方,无繁杂的附加装饰,建立在区分器物种类之上的线条曲直有度,恰到好处的细微变化,正是宋人简约平淡、清逸典雅的写照。综上所述,汝瓷简练的形制下不无讲 究,曲直有致的轮廓使形体适度的变化,却结构严密,进而整 体关系和谐。

  所以融于宋代社会之中的汝瓷形制寻求“天然去雕饰”即崇简的美学特征,各种形态以质朴见长,不求形式的繁琐,而求细节取胜,以平易之中的浑然天成博得眼球,最后酿造出中国宋代汝瓷形制独有的深沉和高雅的简约美。

u=2774628002,426196810&fm=26&gp=0.jpg

  求境

  中国人无论在社会形态、个人人格及日常生活,都有着美的形式愿望,作为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表明形而上的细微、隐而不现的人或事,在艺术领域里是以意境体现出来的。所谓的求境即 追求意境。瓷器是因人的制作而存在的,他们反映了人们生活所需的同时,必然反映了人的主观意识,反过来即人的观念,人的理想和人的情绪存在于其中。当借助于人们的视觉,再冷静地观 察和审视我国宋代的汝瓷形制时,留给我们的是大气而含蓄的印象,以及着实于情感的表现态势。

  宋代崇尚的道家,作为一种美学观念的特殊承载形式,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力主通过纯精神活动来摆脱受制于人自身的束缚,令人的性情彻底得以解脱和净化。宋代汝瓷秉承了宋代思想的精髓,而意境便是宋代思想在瓷器形制上的表现。宋代汝瓷形制就于有限中透出无限的意境美。因此,该时期的统治思想和人心所向与汝瓷形制所追求 的意境相一致,儒家思想、道家精神深深地影响着汝瓷形制,表现出来的即是对内在的注重,而不仅仅停留于外表。

  其中,在道家理学的影响下,自然天成和天人合一的审美更是主导着宋代汝瓷形制所有的意境,幽远而内敛,流动的线条难以掩饰 其娴静的内在,继而把那种沉静、淡泊而怡然自得的迫求,与道家虽动而静的宇宙精神即“道”的境界相谐相吻,即景有限 而意无穷。当我们细观汝瓷形制,无论整体还是细节,合理的把握了“度”,所以经得住反复推敲,视觉效果耐人寻味。以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发掘出土的天青釉小口细颈瓶为例,此件器物敞口,折沿,细长颈,鼓腹,圈足。形态上,瓶颈已近乎 直线的趋势内敛,瓶肩顺瓶颈向外,瓶腹丰腴,圈足底稍稍内收。整个形制端庄而不失妩媚,给人以圆润、轻盈、俏丽之 感。

  久而感之,给人的意境之美既与天地宇宙同在,同时渗入 万物本源之中,有的是一种耐久的生命力。所以,由宋代理想的美学哲思中促成的宋代汝瓷形制进入了独有的境地,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尽显低调而奢华的一朵奇葩。

  在美学体系里,美的范畴不单纯归结于简单的形式美问题,而是能够深入美的范畴,有意识地反映一个时代的精神,或者能体现永恒的生命价值的问题。宋代汝瓷形制历经千年,依旧留有无限遐想。它有如灵气迸发的诗,生生不息的演奏着生命的旋律,创造着追逐身后,尽享其中的意境。虽然中国陶瓷都以自然 的泥土,配以高超技艺,但更重要的是宋代汝瓷形制富有着其独有的意境之美,同时于有形的瓷器中显现出了无穷无尽的象征意味。从宋代汝瓷形制赋予的意境美中更是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尊重历史,重视赋予感性的精神世界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