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上的汝瓷传人

  ——记国家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汝瓷大师杨聚斌

  在八百里伏牛山的余脉,巍巍嵩山的脚下,汝州像极一块花边的璞玉安静地伏在山川怀里,弯弯曲曲的汝河水在此突然开阔起来,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空阔处田地平旷,狭窄处竹木森然,沿河村庄如绿藤挂果,结在清清汝水边。两岸物产丰茂的沃野,孕育了生机勃勃的古代文明。汝水润泽着汝州数千年,流域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黄长石、砂岩石、半坡土、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广泛分布,是汝瓷赖以生存薪火相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官府在汝州设窑场,称之为“汝窑”。

  

1.jpg


  近几十年来,汝州发现的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可以想象当时“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人们对中华名窑瓷魁之乡可谓神往已久了……金秋的中原,丹桂飘香。中国汝瓷杨聚斌窑暨汝瓷文化交流中心在汝州市华汝总店举行揭牌仪式。来自省内外2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杨聚斌大师作品展。

  

2.jpg


  上午9时,灿烂的秋阳普照大地,山川一派明媚,会场内外,锣鼓喧天,红旗迎着秋风猎猎飘扬,主席台上嘉宾代表胸前佩戴的红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那位头发花白,敦厚健硕的汉子就是汝瓷传奇人物杨聚斌。他炯炯的目光扫描着台上台下的队伍:好啊!十里八乡的群众来了,乡村民乐队来了,风穴寺的武僧团来了,汝瓷协会的代表们来了,汝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来了……坚定与信赖的目光碰撞着,感慨与激动的心情交织着,兴奋与欣喜的声音传递着:传承汝瓷文化、重现汝窑风采!这是汝州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在这片古窑遗址上,连我们的祖先听到这个消息也会从地下抬起头来为我们摇旗呐喊!杨聚斌大步登上主席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向着嘉宾和群众深深的鞠躬,他的眼睛湿润了……

  

3.jpg


  1962年,杨聚斌出生在汝州陵头乡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父亲在陵头陶瓷厂上班,他常常跟进窑厂的工坊,久久凝视着熊熊的炉火,飞转的轮盘,悄悄的蹲在工人们身边,静静地看他们配釉、捏造型、手拉坯、烧制,往往看痴了过去。他也曾轻轻触摸那犹如婴儿肌肤般光滑细腻的釉面,也好奇的在放大镜下窥那釉中气泡稀疏、寥若星辰……幼小的杨聚斌感受到了无以言喻的庄严与瑰丽,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这魅力如温润的雨露沐浴着他、滋养着他,由此形成少年杨聚斌的陶瓷情结。1980年,18的杨聚斌高中毕业进入陵头陶瓷厂当了一名陶瓷工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杨聚斌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老师傅的耐心传授下,他开始系统学习陶瓷制作技术,工作起来分外努力,全厂上下从职工到领导,都对他赞赏有加,上班第一年就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

  

4.jpg


  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品种,1982年,陶瓷厂派杨聚斌到神垕镇学习深造。他先后在神垕镇国营瓷厂、神垕钧瓷研究所和神垕镇社办陶瓷厂学习,在神垕这个钧瓷的最高艺术殿堂里,杨聚斌以其如火的青春热情,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吞咽、咀嚼、消化……钧瓷和汝瓷,是两枝各具风韵的瓷苑奇花闪烁着华夏传统文化的奇光异彩。从古至今,是一批批勤劳智慧的匠人和艺人的心血汗水浇灌,才使之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生辉。钧瓷五彩缤纷,灿若云霞,纹路奇妙,釉质精美细致,似流水,如冰晶,青年杨聚斌感受着钧瓷的美丽与神奇,无穷变幻与流动,仿佛在听一种咏唱,那是对人生的参悟,那是一个令人迷恋的境界……他常想:要是汝州那些窑都在,该是何等恢宏的艺术天地,该给后人的心灵何等圣洁的洗礼!

  

5.jpg


  汝瓷是宋代“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瓷之一,历史上为北宋宫廷专用瓷,汝瓷生产分官窑和民窑,官窑生产的汝瓷又称汝官瓷。汝官窑烧制历史前后仅有二十年左右,金兵入侵后,技艺失传。全世界传世品仅有六十余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馆和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型博物馆内。汝瓷器以青雅素净、蕴蓄秀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主要品种有汝窑豆绿瓷、天蓝瓷、月白瓷。造型古朴大方,釉质如碧峰翠色,莹光内柔;坯体如胴体,其声如磬;釉面掺入名贵的玛瑙,色泽独特,含水欲滴;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有蝉翼纹、冰裂纹等,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瓷研究者经过无数次的试烧,终于在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汝窑豆绿釉工艺品。

  

6.jpg


  青年杨聚斌心里很清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要足够的强大才可以回去建设他亲爱的汝瓷之乡!他先后拜付清晨、孔铁山、粱青志等大师,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到制作,从陶瓷到钧瓷,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栽培下,杨聚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学会了钧瓷从选取原料、拉坯制作到调釉烧制的所有工艺。在神垕镇的三年学习,奠定了杨聚斌陶瓷艺术的深厚基础,确定了杨聚斌一生的职业方向,开始了杨聚斌对陶瓷艺术一生的追求。1985年,杨聚斌回到了陵头陶瓷厂,根据厂里的产品开发规划和工作安排,重点开始汝瓷的研究,虽然走了不少弯路,进展还很快,汝瓷的核心部分比如釉料配方,温度的掌控是窑变的关键,那时没有先进的实验设施,他只有依靠最原始的办法一次次调整配方,从一次次失败中一层层解开汝瓷神秘的面纱。他汲取前人的经验,从釉料分析,釉色变化,器型特点以及各个时期汝瓷的风格及艺术特点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索,继承并创新了汝瓷的传统技术,成功烧制了汝瓷天青、粉青、豆绿釉作品。

  

7.jpg


  1990年,杨聚斌受洛阳旅游局聘请,任洛阳旅游局钧瓷厂技术厂长。首次试窑就成功出品了1.8米的钧瓷大花瓶,其变化莫测的开片效应,鬼斧神工的艺术当时在洛阳引起极大轰动,洛阳电视台、《洛阳晚报》都先后报道,受到领导及专家的高度评价。面对成就和掌声,青年杨聚斌时常在深夜梦到那个熟悉又美丽的地方,那是嵩山脚下汝水河畔的汝州,她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子哩,那里有一种神秘瑰丽的东西,像音乐一样强烈的撞击着他,他明白了,自己除了孜孜不倦的钻研技艺外,还肩负着家乡汝瓷建设的使命!回家乡去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1994年,杨聚斌终于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在汝州市汝瓷一厂担任技术科长。繁忙的工作没有挡住他向汝瓷文化的纵深挺进,多少个夜晚,他伏案疾书,一篇篇汝瓷论文从他笔下像清泉一样流出,期间,他写的《浅谈汝瓷造型及艺术风格》在第十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上获得二等奖。

  1997年,企业改制后,杨聚斌成立了自己的研究所,建立起自己的大型窑厂。他以传统汝窑的美学思想为基础,运用现在专业的制造技术,突破工艺难关,将汝瓷的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完美统一。在汝瓷传统烧制和创新的结合上进行了系统研究和探索,有传承更有创新,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汝瓷艺术特点。他的作品器型设计多样化。例如茶具,十二头茶具为杨聚斌所独有,八个款型系列,十几种设计方案,全部自己设计、打样、烧制。他的作品釉色独特细腻形象。粉青釉、豆绿釉,特色明显。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叶吉民教授说得准确:“天青釉色虽相近,各有千秋自超群。” 瓷人合一,人亦如瓷。杨聚斌几十年如一日,“咬定青山不放松”,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获得了不同寻常的艺术成就,2015年,杨聚斌的作品《百合洗》和《鸡心碗》获得了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第五届“大地奖”两枚金奖。

  

8.jpg


  他设计、烧制的汝瓷作品畅销台湾和美国新加坡等海外市场。在中原,像杨聚斌那样,对陶瓷、钧瓷和汝瓷都深入研究,有巨大成就的可谓凤毛麟角。从理论到实践,从作品到人品,他都达到了大师级的水准,然而,除了汝州的业内人士,外面的世界很少有人知道他。因为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不事张扬,长于制作,短于营销,也没有接触过媒体。对于汝瓷行业来说,在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他可能是一个唯一的例外。

  

9.jpg


  人们往往赞扬艺术家的聪明智慧,惊叹艺术的无暇完美,却忽略了艺术家背后对理想不懈的追求和对失败的顽强挑战。那是一种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感觉。汝瓷的窑变非同寻常,由于每件瓷坯在窑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受热程度各异,产生的窑变效果就不一样。汝瓷经过采石、捡石、洗石、粉碎、过滤、炼泥、手工拉坯、晾坯、修坯、雕刻、素烧、上釉、上釉坯精修、阴干、装匣钵、高温氧化还原火烧成等几十道严密的工序。其中温度的掌握极其重要。天青汝瓷是在重还原气氛中和高温条件下烧成的,粉青汝瓷是在中等还原气氛中和稍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豆绿汝瓷是在轻还原气氛中和低温度条件下烧成的,所谓“十窑九不成”,窑变极不稳定,每一天每一窑都会出现不重复的问题,一件作品至少历经40天才能入窑,一窑13至14个小时,人的心就一直在揪着,就像是等待着新生儿的诞生……杨聚斌的目光落在一件唯妙唯肖、面目慈和的观音上,那天青的颜色透着丝丝淡淡的祥和。他想起,这件作品,当时花费3个月的时间来设计制作,由于手工拉坯制作难度大、成型难、成本高,工艺繁琐,经验丰富的师傅也要格外小心。旧时装窑焚香乞求神灵赐福,出窑烧纸叩谢神灵庇护。当一切准备就绪,17座观音将要入窑了,徒弟们燃起一挂鞭炮,杨聚斌和徒弟们心里都在默默祈祷,为了缓解气氛,有人建议大家来唱支歌,要是有酒就好了,他想。可是没有,只有一颗颗火热的心。14个小时在期待和担心中过去,出窑的那一刻,空气好像凝住了:只有一件烧制成功的观音被请出来了!沮丧、失望和委屈,一下子袭来,杨聚斌真想放声大哭,他感到头重脚轻、两眼发蓝、整颗心像被摘走了。自己要是能变成一只穿山甲多好啊,贴在窑壁上,分分秒秒都能看到掌控窑变的过程。怪不得世人说“汝瓷非常业,窑变靠神力”啊!

  

10.jpg


  大家咬咬牙,颤抖的手举起16件带有瑕疵的作品,当场粉碎掉!每一声清脆的破碎音像要震聋人们的耳膜,每一片晶莹的碎片好像割伤人们的心。但完美的艺术就是这样:绝不能让杨家汝瓷带有任何瑕疵问世!哪怕是人们不易发现的细微瑕疵也不允许!五杨聚斌遇上了一个好时机:市政府制定了振兴文化名镇这个美丽宏大的战略,沉寂已久的古镇要重现当年的繁华了。汝州市人民政府杨英武副市长说:汝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自古以来“天下名窑,汝窑为魁”,我们将建设汝瓷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打造汝瓷小镇!中国汝瓷文化交流中心负责人李耀辉对汝瓷文化的发展规划做了振奋人心的汇报,他表示,通过核心团队传播汝瓷文化,根据现有汝瓷文化作品,完善品牌宣传,价格定位,分销政策,发展各地汝瓷文化爱好者加入,或成为汝瓷文化推广大使,让更多社会人群了解汝瓷、喜欢汝瓷、收藏汝瓷、助推汝瓷消费市场,通过网络手机平台,实现汝瓷文化的传播和汝瓷作品的流通、保值、增值,5至10年,建立汝瓷文化事业的新篇章,实现汝瓷文化机构或企业并购上市!

  

11.jpg


  金秋的暖阳下,华汝总店分外明丽。袅袅古香,粉墙莹白、木案光洁,几个身着天青色旗袍的女子正在无声忙碌着,店内散发着淡雅幽静的古韵。博古架上,瓶、碗、盏、洗、炉、尊、人物、动物、茶具、文具等十类100多个品种玲琅满目、错落有致。神完气足的三牺尊、沉实大度的八卦鼎、高贵典雅的双龙瓶、窈窕淑女般的梅瓶,静静散发着清纯深邃的韵致。粉青、豆青、天青……明如镜、润如玉、坚如石、声如馨,流光溢彩,淳朴敦厚,如此的神奇美丽!汝瓷艺人的人生如汝窑的炉中火一样绚丽多彩而充满伤痛,即便历经千难万险,磨难重重,最终能给亲爱的祖国留下一些晖映天地的无形遗产,在历史赋予我们的一方舞台上,呕心沥血发明创造,重振汝瓷雄风,再放异彩,那不也像汝瓷一样的多彩人生吗?此时,杨聚斌小心翼翼的从博古架上捧起一件精致淡雅的荷花口颈瓶,这是汝州市汝瓷之乡的市标啊,他睿智明亮的目光充满着坚定和希望,他觉得这不是一件件瓷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仿佛看到在中国大地和海外市场,正有许许多多满含期待的眼睛望着他,他感觉心里通亮,而肩上的责任更重了……

  

1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