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八百里伏牛山的余脉,巍巍嵩山的脚下,汝州像极一块花边的璞玉安静地伏在山川怀里,弯弯曲曲的汝河水在此突然开阔起来,时而湍急,时而平缓,空阔处田地平旷,狭窄处竹木森然,沿河村庄如绿藤挂果,结在清清汝水边。两岸物产丰茂的沃野,孕育了生机勃勃的古代文明。汝水润泽着汝州数千年,流域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黄长石、砂岩石、半坡土、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广泛分布,是汝瓷赖以生存薪火相传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北宋时期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汝州,官府在汝州设窑场,称之为“汝窑”。

  近几十年来,汝州发现的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可以想象当时“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人们对中华名窑瓷魁之乡可谓神往已久了……金秋的中原,丹桂飘香。中国汝瓷杨聚斌窑暨汝瓷文化交流中心在汝州市华汝总店举行揭牌仪式。来自省内外200多名社会各界人士参观了杨聚斌大师作品展。

  上午9时,灿烂的秋阳普照大地,山川一派明媚,会场内外,锣鼓喧天,红旗迎着秋风猎猎飘扬,主席台上嘉宾代表胸前佩戴的红花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那位头发花白,敦厚健硕的汉子就是汝瓷传奇人物杨聚斌。他炯炯的目光扫描着台上台下的队伍:好啊!十里八乡的群众来了,乡村民乐队来了,风穴寺的武僧团来了,汝瓷协会的代表们来了,汝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也来了……坚定与信赖的目光碰撞着,感慨与激动的心情交织着,兴奋与欣喜的声音传递着:传承汝瓷文化、重现汝窑风采!这是汝州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在这片古窑遗址上,连我们的祖先听到这个消息也会从地下抬起头来为我们摇旗呐喊!杨聚斌大步登上主席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向着嘉宾和群众深深的鞠躬,他的眼睛湿润了……

  1962年,杨聚斌出生在汝州陵头乡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父亲在陵头陶瓷厂上班,他常常跟进窑厂的工坊,久久凝视着熊熊的炉火,飞转的轮盘,悄悄的蹲在工人们身边,静静地看他们配釉、捏造型、手拉坯、烧制,往往看痴了过去。他也曾轻轻触摸那犹如婴儿肌肤般光滑细腻的釉面,也好奇的在放大镜下窥那釉中气泡稀疏、寥若星辰……幼小的杨聚斌感受到了无以言喻的庄严与瑰丽,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这魅力如温润的雨露沐浴着他、滋养着他,由此形成少年杨聚斌的陶瓷情结。1980年,18的杨聚斌高中毕业进入陵头陶瓷厂当了一名陶瓷工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干自己喜欢的工作,杨聚斌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在老师傅的耐心传授下,他开始系统学习陶瓷制作技术,工作起来分外努力,全厂上下从职工到领导,都对他赞赏有加,上班第一年就被厂里评为先进工作者。

杨聚斌.png

  为了扩大企业规模,增加产品品种,1982年,陶瓷厂派杨聚斌到神垕镇学习深造。他先后在神垕镇国营瓷厂、神垕钧瓷研究所和神垕镇社办陶瓷厂学习,在神垕这个钧瓷的最高艺术殿堂里,杨聚斌以其如火的青春热情,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就像一个饥饿的人趴在面包上,吞咽、咀嚼、消化……钧瓷和汝瓷,是两枝各具风韵的瓷苑奇花闪烁着华夏传统文化的奇光异彩。从古至今,是一批批勤劳智慧的匠人和艺人的心血汗水浇灌,才使之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璀璨生辉。钧瓷五彩缤纷,灿若云霞,纹路奇妙,釉质精美细致,似流水,如冰晶,青年杨聚斌感受着钧瓷的美丽与神奇,无穷变幻与流动,仿佛在听一种咏唱,那是对人生的参悟,那是一个令人迷恋的境界……他常想:要是汝州那些窑都在,该是何等恢宏的艺术天地,该给后人的心灵何等圣洁的洗礼!

  汝瓷是宋代“汝、哥、官、定、钧”五大名瓷之一,历史上为北宋宫廷专用瓷,汝瓷生产分官窑和民窑,官窑生产的汝瓷又称汝官瓷。汝官窑烧制历史前后仅有二十年左右,金兵入侵后,技艺失传。全世界传世品仅有六十余件,分别珍藏在北京故宫、台北故宫博物馆和英国、日本等国的大型博物馆内。汝瓷器以青雅素净、蕴蓄秀美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主要品种有汝窑豆绿瓷、天蓝瓷、月白瓷。造型古朴大方,釉质如碧峰翠色,莹光内柔;坯体如胴体,其声如磬;釉面掺入名贵的玛瑙,色泽独特,含水欲滴;釉面开有细小的纹片,有蝉翼纹、冰裂纹等,著名书画大师李苦禅题词:“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也。”195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汝瓷研究者经过无数次的试烧,终于在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汝窑豆绿釉工艺品。

  青年杨聚斌心里很清楚: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要足够的强大才可以回去建设他亲爱的汝瓷之乡!他先后拜付清晨、孔铁山、粱青志等大师,从理论到实践,从观摩到制作,从陶瓷到钧瓷,在几位名师的悉心栽培下,杨聚斌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学会了钧瓷从选取原料、拉坯制作到调釉烧制的所有工艺。在神垕镇的三年学习,奠定了杨聚斌陶瓷艺术的深厚基础,确定了杨聚斌一生的职业方向,开始了杨聚斌对陶瓷艺术一生的追求。1985年,杨聚斌回到了陵头陶瓷厂,根据厂里的产品开发规划和工作安排,重点开始汝瓷的研究,虽然走了不少弯路,进展还很快,汝瓷的核心部分比如釉料配方,温度的掌控是窑变的关键,那时没有先进的实验设施,他只有依靠最原始的办法一次次调整配方,从一次次失败中一层层解开汝瓷神秘的面纱。他汲取前人的经验,从釉料分析,釉色变化,器型特点以及各个时期汝瓷的风格及艺术特点进行认真细致的探索,继承并创新了汝瓷的传统技术,成功烧制了汝瓷天青、粉青、豆绿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