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汝瓷,先要了解汝州。汝州之名,始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汝州为襄城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襄城郡为伊州,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复改伊州为汝州。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为临汝郡,属河南道,领梁、叶、襄城、郏、鲁山、龙兴(宝丰)、临汝七县。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再改临汝郡为汝州,仍领上属七县。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降临汝县为临汝镇,入梁县,汝州领六县。北宋初年复为汝州,领梁、叶、襄城、宝丰、鲁山五县。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全国划分为15路,汝州隶属京西路。宋政和五年(公元1115年)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京西分成两路,汝州隶属京西北路,辖梁(含今汝州、宝丰)、襄、叶、郏、鲁山五县,直至北宋灭亡。金元时期仍为汝州,金代隶河南路,辖梁、襄城、宝丰、鲁山四县。元代改属南阳府,领梁、郏、鲁山三县。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升为直隶州,隶属布政使司,领郏县、鲁山县。明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增领宝丰县,明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增领伊阳县。清代仍为直隶州,领郏、鲁山、宝丰、伊阳(汝阳)四县。

7.2001.jpg

  陶瓷艺术是最能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杰出艺术类型之一。华夏先民在漫长的生产实践中,为方便生活储水盛食,在耕作之余逐渐掌握了“捏土成器、火烧得陶”的技艺,再后来,将陶经高温烧制而成瓷。陶瓷集实用性与艺术性于一体,与人们日常生活和艺术活动密切相关。陶瓷生产在古代被认为是蕴涵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和谐过程,是自然物质元素与人的创造精神相结合的精品雅器。以现代科学来看,陶瓷生产是物理化学、工艺技术、艺术审美等学科综合性的产物,是人类智慧结晶。陶体现的素朴之美最能触动人们的心灵。瓷器,是中国给予世界最为深刻的印象,英文称中国china,这china的本义就是瓷器。

  我国宋代的瓷窑,大多以州命名,如:定窑在定州,就叫定窑,越窑、耀州窑、吉州窑、建窑、磁州窑等等,均是以地名命名。汝窑也是这样,因产于汝州境内,故名汝窑。

7.2027.jpg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制瓷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公元960年,赵匡胤陈桥兵变,建立大宋王朝,并很快统一全国,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之后,宋太祖和宋太宗又颁布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减轻税负,奖励耕垦,引进谷物品种,农业很快发展起来。农业的发展不但带动了全国经济的繁荣,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也使手工业快速发展,尤其陶瓷业更是百花齐放,欣欣向荣。北方的相州窑、定窑,南方的越窑、哥窑、龙泉窑、吉州窑,陕西的耀州窑,中原的汝窑、官窑和钧窑,都各具特色,声名远扬,形成了五大名窑、八大窑系兴旺发达的局面。

  汝州自古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北宋年间,名窑林立。在激烈的市场角逐中,汝窑青瓷出类拔萃。南宋叶寘《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中国文化辞典》“汝窑”条注:“汝窑,宋代著名瓷窑,烧制青瓷器,胎质灰白,釉色以天青及青绿发蓝为主……汝窑开青瓷工艺新阶段,改变此前‘南青北白’的说法。”

  宋代汝窑的工匠追求自然、朴素的美学理念,在汝瓷的造型上摒弃繁琐,体现平易、简洁、刚劲有力的艺术风格。在釉料里加入玛瑙,把还原气氛控制得恰到好处,淡青色釉面温润如玉,显示出独树一帜的神奇魅力。汝瓷在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成为宫廷用瓷。它淡淡天青釉的和谐色调,受到人们的喜爱,尤其符合后来宋徽宗信奉道教、崇尚青色的审美理想。

  宋代的汝窑分官办和民办,历史上官办的称汝窑,生产的汝瓷叫汝窑器,现在人们习惯称之为“汝官瓷”。民办窑称临汝窑,生产的汝瓷叫临汝青瓷。2008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汝瓷地理标志产品评审,对汝瓷实施原产地保护。也就是说,只有在汝州市行政区域内生产的汝瓷产品才能称为汝瓷,别处的陶瓷产品如果用汝瓷之名,均属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