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瓷器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从战国到元代,为“青瓷”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我国青瓷器的发展分成南北两大系统,以“南青北白”为其特色。河南是我国、特别是北方陶瓷生产的集中之地。据文献记载,河南地区早在唐代就开始烧造白瓷了。《元和郡县志》载:“开元(713—741)中,河南贡白瓷。”《新唐书》也记载说河南府曾于开元元年(713年)贡白瓷。

  汝瓷开始烧制于何年,没有确定。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初年开始置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从此位于这一地区的瓷窑简称为汝窑,所烧瓷器简称汝瓷。到了北宋,汝瓷工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皇室先用定州白瓷,后得知汝窑烧制的瓷器比定窑白瓷更出色,就下令让汝州造青瓷,专为宫中用。从此,皇室不再用定窑的白瓷。民办的汝窑成了官办的汝窑,产品也由原来只生产民间日用瓷变成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汝州督学孙灏写诗称赞汝瓷“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在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宫廷在汝州设专门的窑场来烧造汝窑瓷器,这就是所谓“北宋官窑”。南宋时,官府又在杭州设官窑,继续烧造青瓷器,称“修内司官窑”。汝瓷,先是以优良品质超过了定窑,后为各窑所纷纷仿造,称它为北方青瓷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12.2103.jpg

  汝窑赢得这样高的声誉,是与它独具的特点所形成的优秀质地分不开的。它一方面接受了南方越窑秘色瓷器的影响;一方面也继承了定窑印花的传统,创造出印花青瓷的特殊风格。汝瓷,以其胎土细润,釉彩浑厚,光泽柔和,富有水色而驰名。故有“釉如膏脂之溶而不流,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之誉。釉面上,或如俊梨之皮,星点斑斑;或如蟹过留痕,印迹纵横;或如芝麻花,图形优美,素有“梨皮、蟹爪、芝麻花”的美称。汝瓷的另一特点,是在坯体上,以锋利的铁笔,刻划花卉、鱼龙、禽鸟等图案,使透彻晶莹的青绿釉色,依纹样的运刀深浅,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印花效果。同时,汝瓷的釉色也非常丰富,绚丽多彩,有柔和淡雅的粉青,有沉静雅素的月白,有靑雅素净的豆绿,有庄重静穆的蟹青等。在汝瓷诸色中,以天青釉色最为名贵。它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开创了汝瓷“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经典先河。汝瓷以它独特的风格,驰名中外,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别有风采的珍品。据历史记载,早在800多年前,汝瓷已远销海外。

12.2104.jpg

  到了宋代末年,政府腐败,奸臣当道,加上苛捐杂税,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金兵入侵,所到之处,“搜山检海”,焚烧屠杀,汝瓷被毁,工匠遭杀。从此汝瓷就“窑空烟冷”了。在蟒川河上游张沟附近一座古窑址旁,并列二坟,传说就是金兵杀害的汝瓷工匠之墓。汝瓷遭此浩劫,从此就灭绝失传了。元代以后各代,虽历代都有仿烧,但无一成功。正如清代诗人孙灏诗中描写的那样:“人巧久绝天难留”,“窑空烟冷其奈何”。随着岁月的流逝,宋代汝瓷便成了稀世宝贝,哪怕是一盘一碗,也十分难得。《红楼梦》里,贾府王夫人,就把汝瓷“美人觚”当成翠艳古雅的珍品,摆在右几上,以示富贵。在汝州一带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有汝瓷一件,不愁家业万贯。”相传,清朝末年,汝州城里有个穷人王三慌,到了腊月三十晚上,饥寒交迫,不想活了,准备上吊寻死,正巧碰上一个小偷,小偷以为他是来抓人的,急忙把偷来的汝瓷碗丢下就跑,王三慌拾起瓷碗,到“志胜德”老店去卖。老板一看是一个闪闪发光的汝瓷碗,便给王三慌50两银子,买下了这个汝瓷碗。第二天,老板以800两银子转手卖给一个汝瓷商。后来,这个商人把汝瓷碗带到海外,换来了8000两白银。从此,王三慌买了庄田,发了家;“志胜德”老板的生意更加兴隆;汝瓷商则成了巨商大贾。这就是“一只汝瓷碗,能使三家富”的故事。这虽然是传说,但它说明了汝瓷的珍贵。所以,在旧社会,有不少人为了弄到汝瓷,不惜雇人四处挖掘。也有人设窑烧汝瓷,可这只能是一种美好的幻想。真正使古老的汝瓷获得新生,还是解放以后的事。

12.2102.jpg

  1956年,周总理指示要恢复汝瓷生产。当时的临汝县(即今天汝州市)及时组织汝瓷生产试烧小组,他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走遍汝州山河,调查古窑址,寻找烧制汝瓷的坯料、釉石,在人亡艺绝的困难情况下,依照古窑建新窑,分析古瓷片,仿烧新汝瓷。经过千百次的试验,终于摸索出了汝瓷的胎釉配方和加工工艺,掌握了烧制的基本规律,不仅烧出了瓶、盏、炉、尊、鼎、仕女像、佛像等仿古作品,还生产出适应当前市场需求的餐具、茶具、咖啡具等生活日用品,真正创造了“兴灭继绝”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