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窑,五大名窑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汝瓷位居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汝窑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

12.2344.jpg

  (注:景德镇窑青白釉双鱼碗,故宫博物馆藏)

  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与商彝周鼎比贵。

  始于唐

  汝窑从盛唐时期,汝州所辖临汝、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蟒川坡上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段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较广,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这里的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

  勤劳智慧的汝州人民在用泥巴制作陶器生活器皿时,由于火候过高烧造出了不同于以往的陶器产品,表面光滑细腻,色彩迷人,为世上少见。激发了汝州制陶艺人们的聪慧技能,在不断的摸索和改进中,使这一发现愈来愈成熟。

12.2345.jpg

  (注:三彩花瓣式三足盘)

  物产丰富的汝州本是商贾集聚之地,文化积淀由来已久,贞观盛世使汝州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汝州陶器的发展促进了陶瓷业的兴盛,从汝州瓷业的兴盛说明汝州早在远古时代,造瓷工艺已较先进。

  盛于北宋

  汝瓷在我国宋代已位居汝、钧、官、哥、定五大名窑之首,产于河南临汝,隋炀帝大业初年(即公元605 年),置临汝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烧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战乱不息,兴盛前后不过二十余年,所以弥足珍贵。

12.2346.jpg

  (注:汝窑盘-宋代)

  汝瓷传世品稀少,全世界现仅存67件半,分别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台北故宫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馆(8件)、英国达维德爵士基金会(7件),维多利亚阿伯特博物馆、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馆、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馆和私人典藏约10余件。

  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南北两大瓷区;北区从北汝河北岸汝州市区张公巷、文庙,大峪乡的东沟、陈家庄至黄窑到临汝镇的坡池;二是以北汝河南岸的严和店起沿东南方向延伸至罗圈、桃木沟和清凉寺、梁洼,直至段店,方圆300多平方公里、上千座窑炉。鼎盛时窑炉达到了300多处,影响扩及到内乡、宜阳、新安及黄河以北等地,是汝窑生产历史上的昌盛时期。

12.2347.jpg

  (注:汝窑天青釉碗-宋代)

  汝州东北方烧造的是稍有花纹装饰的青瓷,釉色极润泽而带葱绿是早期的产品;南方烧造的,多有印花或刻花的装饰,隐隐浮现在透明的艾绿釉之下,但制作时代可能晚到南宋;市区出土的大多是汝窑新窑器,多为天青色汝官瓷。汝瓷还生产有天目瓷、白瓷、花瓷及茶色釉瓷等。

  汝窑胎质细润,多数象点燃过的香灰色。透过釉底处微微带些粉色,不同于同时期的其他青瓷,风格独特,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有的稍深,有的稍淡,但离不开天青这个基本色调。汝瓷釉汁莹润,多豆青、粉青、月白、葱绿等。通体有细片,底有芝麻细小支钉被支烧的痕迹。现存故宫博物院的"汝窑弦纹尊(奁)",是古陶瓷中罕见的珍品。

  衰于南宋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迁,由于长期兵灾战祸,汝窑被毁,技艺失传。虽然元、明、清历代中国民间窑场仍然不断烧制,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民国27年到30年(1938-1941年),资本家李绍初曾在汝州蟒川严和店汝窑旧址建窑试仿汝瓷,亦未成功。

  原中国古陶瓷研究会会长冯先铭说:“汝窑釉色最难仿,比定、钧、耀等窑难度大的多,不易仿制,因此传世制品根本无乱真之作。”

  正如清道光年间,督学孙灏诗云:“青瓷上选无雕饰,不是元家始博殖。名王作贡绍兴年,瓶盏炉球动颜色。官哥配汝非汝俦,声价当时压定州。皿虫为盅物之蠹,人巧久绝天难留。金盘玉碗世称宝,翻从泥土求精好。窑空烟冷其奈何,野煤春生古原草。”诗人对汝瓷作了高度评价,但也表达了他对汝瓷失传的感慨之情。


  清代再仿

  尽显宋徽宗审美意趣的汝窑如昙花一现,很快在历史中消失,但它的美却长留世人心中。后世人心有不甘,仿制层出不穷,其中以清代帝王为最。

  雍正皇帝对汝窑的喜爱,见诸各种史书。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记载:雍正七年,他对宫中汝窑器进行了一次清查,共有汝窑器31件。这仅是雍正自认为的汝窑瓷器,其中很难说没有他人鱼目混珠的作品。

12.2348.jpg

  (注:粉青釉暗夔龙纹洗口水丞)

  说到造假,乾隆帝虽是大收藏家,但从不排斥仿制前朝旧物,他的得力手下、一代清瓷名家唐英,就是仿制宋代名窑起家的。文人唐英通晓诗画,却不懂烧陶,成为景德镇督陶官后,他“与工匠共食息三年”,才把各类仿瓷做得“与真无二”。

  乾隆十年(1745),皇帝下令“二月初七,传旨仿制汝窑猫食盆”,所谓“猫食盆”实际是“汝窑天青釉无纹椭圆水仙盆”,他可能是想到了以旧盆为诱饵卖小猫的“猫食盆”典故,所以这样称呼。三年后他又下令为“猫食盆”做了紫檀木座,这件汝窑水仙盆,现藏于台北故宫。

  现代追迹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1953年6月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于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期,河南汝州出现了遍地开花烧造汝窑的局面,相继生产出豆绿釉和天蓝釉瓷器。

12.2349.jpg

  (注:天蓝釉瓷器)

  北宋五大名窑之魁的汝窑遗址在1987年被发现,地处宝丰县西大营镇凉寺村南河旁,面积约25万平方米,内涵丰富,窑具、瓷片堆积如丘,出土20多件宫廷御用汝瓷,有鹅颈瓶、折肩壶、细颈小口瓶、碗、盘、洗、盂、茶盘托、器盖等。这一考古新发现,解决了中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恬淡高雅的汝瓷从来都是收藏界上的贵客。“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一句看似随意的诗句,包涵了多少清静处世的修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