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陶瓷遍布大江南北,各有千秋,并多以地域冠称。如汝窑就出在河南汝州,并久负盛名,源远流长至今。因古代多用“汝窑”来替代汝窑青瓷器,故在千年前大宋时期,就有“汝窑为魁”记载。因此,本人就以《汝窑新论》为题,来分别叙述、解答汝窑是如何为魁或怎样能为魁的。历史证明:无论大宋及以后各朝代,尤其进入21世纪的今天,汝窑一如既往地让后人感慨万千,倍加呵护汝窑的国宝荣耀,是因为汝窑烧造出来的器物,既有独特的,又有其不凡的内在奥妙。
这里,先画龙点睛地解释三个亮点,便于读者对汝窑器有个总体把握和认知,便于用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去透析古今汝窑器的理性升华是理所当然的自然现象。
亮点一:古代汝窑器留后珍品极少,可以用四句话进行概括:汝窑传世瑰宝在大宋,相继仿烧未就元明清;全球宠爱藏物莫过百,尊称绝世瓷器汝峥嵘。
亮点二:古代偶尔留在社会上的一件汝窑器,都是价值连城,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概括:天然采润玉感汝窑器,古往夸来难得世称奇;代代追逐不休无价宝,偶尔释然拍卖竟超亿。
亮点三:汝窑器那么难烧,那么高贵,现在汝窑地域仿烧的最出色,也可用四句话表明:亨古通今汝瓷多向往,汝窑故土汝州有彼样;喜得貔貅竞拍五万价,汝喜再生显灵更时尚。
上述仅列举汝窑聚宝的3例,用3首30年来积淀所累积起来的拼凑诗句,对汝窑器能亨古通今进行组合设释。为什么?是想率先唤起已被人们无意抹去的对我国陶瓷史上的为魁瑰宝一一北宋汝窑的记忆;也想用这3首12句,108字的解读,来略韬千古“汝窑为魁”的本来面目,并还原历史的真相;更想通过这3首有点汝窑特点的激情话语,创出二十一世纪中原陶瓷古文化能亨通世界的新乐章!
人们为什么对千年前的大宋汝窑那样激情、执著地追逐呢?
那是因为,汝州烧造陶瓷的历史源远流长,能形成我国独特的青瓷王冠,是汝窑发展的必然。我国在世界上享有5000年文明史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瓷器的发明也蔚为奇观。其中,最具权威标志的是,在远古的陶器物上有象形文字和实物的记载。
1978年,在汝州市东18公里处的阎村遗址,以出土的彩陶缸鹤鱼石斧图,就引起了许多陶瓷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中国文物鉴赏词典》称彩陶缸为“充满神秘的气氛”,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实为罕见。《国宝大观》称“我国新石器中幅面宏大,内容最丰富的“鹳鱼石斧图”可与印第安人的图腾柱象“媲美”。以上可说明,那个时期汝州地域古人类的聪慧。能让地图在人类数万年后用泥巴烧制的陶艺创举上显示出来。这或许已被证明有千年历史沿革的汝窑,再往前追溯发展的存在也有很大的可能性。因为,我国是蜚声世界的著名陶瓷王国,至今英语“陶瓷”一一CHINA与“中国”为同义词,阿拉伯语“陶瓷”一一“SI-NI”也即“中国的”或“中国人的”之意,这可印证外国人早对中国陶瓷有非常深刻的印象。据说波斯人是在十一世纪开始研究制瓷术的,大约又经历300年后的1470年,欧洲的意大利才开始在附近陶土上挂一种铅釉,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瓷器。公元6世纪末隋文帝开创的隋朝,设置为伊州,隋场帝开业初改为汝州,而唐武德四年即公元621年又改为伊州,至公元742年的天宝元年,改汝州为临汝郡,领梁县、叶县、襄城、郏城、备山、龙城(今宝丰)临汝南县,这里就有数百座窑炉用煤或柴烧造瓷器的窑口记载。不过,那时烧的质地釉色略显粗糙而已。
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繁荣的大唐,历史又抹去了近300年的沿革,我国辽阔版图大统一的封建社会,已迈入了较辉煌的时期:陆路、海上通道遍及四方,通往许多国家和地区,进行商贸交易,出现官、僧、匠“对口”派遣互学的盛况,因此,早已将陶瓷文化通过物换传向各地。从我国前期耗资上亿,在南海沉船上打捞出大批生活陶瓷及陈设器物来看,其中就有青瓷器,或者说有南宋的官窑器,这很能让从事汝窑传承的新一代,认定其有一种汝窑的风味,虽然没有考古专家论述,但据有关记载,南宋官窑里的能工巧匠,是由汝窑故土过去的一流匠工。
最让新时期汝窑人惊叹的是,20年前,在陕西扶风(几乎同汝州在相应的纬线上)挖掘出大唐法门寺地宫的各种器物中,更有己久绝于世的珍奇瓷器天青“秘色瓷’,足以显示出盛唐瓷器造化之出奇,至今那无与伦比的秘色仍是一个猜不出的谜,现今的高科技也不复制!
历史进入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陈桥兵变而“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定都汴京(今开封)后又南迁临安(今杭州),共历18帝320年。就在这样一个始终过着提心吊胆日子的大家,在中国陶瓷文化上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纳春秋战国、汉、晋、隋、唐、五代方圆数百公里地域的百家经典融合交汇梳理,把反映中华传统美德的唐诗、书法、绘画、雕刻等技艺,通过不同釉色的瓷器展现出来,使这个浮弱的年代,显示出陶瓷文化高贵典雅的独特地位。这时的古汝窑已从初露锋芒中脱颖而出,并跃升到高商竞购、达官贵人赏识、文人墨客抒怀称赞的地步.很快又传递到皇室御用的地位上,以致于形成竞烧宫廷御用瓷器的纳贡景象。那时就有柴、汝、官、哥、定窑口之说,后因柴氏窑口青瓷断烧,又演变成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据考古泰斗陈万里先生研究推测,汝窑最具魅力的时间大约20年,即从公元1086年至1106年的宋徽宗崇宁执政年代。其实,在前期的汝窑有何建树,也无可靠的历史文献,这或许是造成后人对汝窑产生费解的一个原因吧。
汝窑在宋时能形成气候,是它在历史提升中已形成了向外辐射的本能。大量历史文献资料和许多汝州窑口遗址挖掘证明,汝窑所处的汝州有其独特的地域优势。
古汝州最早辖有襄(县)、叶(县)、郏(县)、宝(宝丰县)等,也有记载辖管鲁(鲁山县)、宝(宝丰县)、郏(县)、伊(即今汝阳)之说。州城东西主街长近八华里的南北饮食、酒店、货栈、作坊、特产等门面,早已成为周边商贸云集地,而位于州南不足八公里的严和店是那时的汝瓷批发销售中心,以严和店或验货店(据传是汝窑器最早开发商)汝窑,向东、西、南辐射的窑口有上百平方公里。其中,从严和店沿蟒川河向西至缸窝,有十里窑场之传,又有从“清凉寺(宝丰)到段店(鲁山),一天进万贯”之称。在汝州东北二十余公里处的大峪乡,更有从“班庄到大泉,七十二座汝窑连成串”的壮观场面。其实,受汝窑瓷器影响,利用地域等优势在汝窑周边的钧台(禹州)窑,宜阳的锦屏山窑,新安城关窑,登封曲阳窑,内乡窑,鹤壁窑,安阳善云窑等,所烧印花青瓷的技艺也都较为精湛。相比之下,又以汝州的严和店窑、班庄窑、郏县黄道窑、新安城关窑、宜阳锦屏山窑、禹州钧白窑、鲁山段店窑等为著名。此间,中原各窑口往往创立自己的牌号,如生活用碗常以姓氏为标记来迎合顾客,而一旦成为名牌,各窑又竞相仿制,仅以“吴”姓碗名,在汝州、宜阳、新安窑有之,再以各窑口的古、和、恩、划、杨、张、田字等众多的姓氏的出现为例,足以反映出那时瓷器制造商的激烈竞争势态,并反映出汝窑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精湛瓷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成为中原大地瓷业发达的绚丽景象。不难推断,那时的汝州州官,会通过各种渠道、途径、人际网等,利用传统节日或朝拜、纳贡等吉时,使汝窑器流入北宋宫廷而被宠爱也是自然的。要使汝州官宦通天并不难,更重要的是当时的朝官可直接走马汝州继任,而州官也能因才识忠,一步进宫者也大有人在。可想,那些“朝奉大夫”、朝觐臣子在朝廷之上会用汝窑精品器物去显摆自己的聪慧,这或多或少是有可能的。
在公元一千年前的大宋,形成“汝窑为魁”的境况并不偶然,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1986年,在古汝州辖管的清凉寺(宝丰县)汝窑遗址发现,那时所烧造的御用汝窑器,达到了历史最高艺术水平,而以2003年在汝州老城内州衙东南不到800米的张公巷汝窑遗址所挖掘出的汝窑器实物为例,又可以看出后者在其釉色胎体烧制等方面,又较前者更技高一筹。如上海博物馆仅存的世界上未曾有过的四片淡青瓷片,只有在张公巷窑址所挖掘出来的瓷片能与其吻合,这初步说明,张公巷汝窑遗址发现的瓷片属北宋朝都直接控制烧制。要说汝窑器极品珍贵,并能为魁,主要是因为汝窑真品是国宝一类瓷器,釉料难配制,烧造气氛难掌握,“十窑九不成”的缘故,因而留传下来的国宝稀少。
那么,为什么汝窑那么难烧,许多名窑口竞相仿烧无一成功,只有在汝窑故土能获新生呢,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能烧一方瓷”是一个道理。
因此,汝窑的恢复、传承、创新到今天所烧造出来的瓷器,尤其仿北宋的天青釉或卵青釉,同千年前汝窑器相比,均达到了比较接近的仿制效果,深受陶瓷专家、教授、学者的认可,且有不少汝窑开发商所研制出来的时代精品,在我国首届五大名窑精品展中,获得金奖、银奖和铜奖的足有数十项。这说明,汝窑千年前的古韵,今天仍能焕发出古香古味,仍具国宝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