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古发掘,我们看到巨大的清凉寺窑址从北宋初期开始烧造,到北宋中期就有了快速的发展,生产出了一些非常精美的青釉刻花瓷器、珍珠地划花瓷器、低温三彩釉瓷器,精美的黑釉加彩瓷和黑釉凸线纹瓷器,这些在当时都是高档的瓷器。青瓷的水平也很高,这样就使清凉寺窑在北宋中后期成为整...[全文阅读]
通过汝官窑烧造区的考古发掘,观察清理的遗迹和大量出土的器物,我们对宋代所谓的「官窑」或者供御窑的生产方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宋代制瓷手工业的发达,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多种生产管理体制并存,就是所谓的「官民并举,各擅其长」。因为生产目的不同,追求的产品不同,所以工艺技术的...[全文阅读]
被誉为中国最完美的青瓷——宋代汝窑瓷,以其温润的天青釉色闻名于世。汝窑因烧制时间短,传世少,被历代视为稀世珍宝。早在历史上就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之称。时至今日,汝窑价格扶摇直上。 1992年在美国纽约,一只汝窑小碟以1.4亿元人民币成交,创世界陶瓷拍卖史上奇迹...[全文阅读]
到了北宋,中国的政治中心在汴京与洛阳之间。汝州为直隶州,与东、西两京成鼎足之势。政治斗争中失意的元老如文彦博、司马光、富弼等人多居住洛阳养老。汝州则是朝中大臣的贬谪之地,即将起用的大臣临时落脚之地,也是政坛新秀的培养之地。名臣硕儒、才子文豪,如吕端、杨亿、富弼、王素...[全文阅读]
宫廷用汝瓷远比传世馆藏的花样多。传世馆藏的汝窑宫廷用瓷虽以薄胎细釉、高雅素净取胜,但实际上并没让刻、印、雕、镂等装饰手法凉快。发掘中不仅有刻、印花卉纹瓷片,也有附贴莲瓣装饰及镂空圈足雕饰技法,以往因为各大博物馆中无同类器物呈现,便总把此类打入民间用瓷,实在高估了老百...[全文阅读]
1978年冬季的一天,汝州市纸坊乡阎村的几个村民无意中挖出几件陶器。其中一件就是如今珍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彩陶缸——《鹳鱼石斧图》。经碳十四测定,这件国宝为原始社会仰韶文化时期的产物,距今已有6000年之遥。 位于郏县西北10公里的黄道汝窑生产区,早在唐代中叶,就...[全文阅读]
汝河东南区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宝丰大营清凉寺汝窑遗址(宝丰曾为汝州地域)。该窑址北距汝州25公里,总面积110万平方米,瓷片和窑具堆积如丘,窑址毗邻交错,遗物丰厚,既有汝瓷,又有钧瓷、唐三彩、河南黑釉天目瓷、白地黑花瓷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7年考古试掘,就发现...[全文阅读]
中国自古就以陶瓷工艺名扬于世,在英语中China(中国)的原意就是瓷器。名列宋代五大名瓷的汝瓷,因产自汝州而得名,其创烧、形成与发展几起几落,历时数百年,博采众家之长,荟萃陶艺精华,在我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特别是汝瓷瑰宝—— 汝官瓷,作为宋代宫廷用品,自公...[全文阅读]
中国名瓷“汝、钧、官、哥、定”,河南有其三。汝瓷出自平顶山。就目前的考证看,陶瓷古窑址在现今平顶山所辖的汝州、鲁山、宝丰、郏县及洛阳的汝阳南北150多公里内广有分布,大致分为两个自然区和6个生产区。 汝河东南区包括“严和店汝窑区”、“大营清凉寺汝窑区”和“段店、梁...[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