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在各博物馆里的汝窑瓷器绝大多数是亚光乳浊釉,于是人们都认为汝窑瓷器都是亚光乳浊釉,鉴定师们都认为只有亚光乳浊釉瓷器才是汝窑器,造假者们也都老老实实按照亚光乳浊釉生产假汝窑瓷器。这是一种全民性的偏见。

  仁宗款的汝窑尊是仁宗的后代生产的。皇帝的封号都是其死后由后代追加的,属仁宗款的瓷器一定不是仁宗本朝的产品,但距离仁宗时代不久。从照片可以看出,它不是亚光乳浊釉。清代学者梁同书的《古窑器考》记载:“汝窑,宋时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建青器窑,屑玛瑙为釉,如哥而深,微带黄,有似卵白,真所谓淡青色也。汁水莹厚如堆脂。……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土脉质制较官窑尤滋润。”显然,梁同书描述的汝窑瓷器“汁水莹厚如脂”、“较官窑尤滋润”绝非亚光乳浊釉,而是莹润的亮釉,这是玛瑙入釉的特征。

  北宋晚期亚光乳浊釉汝窑琵琶瓶

  

汝瓷11 (11).jpg


  是北宋晚期生产的亚光乳浊釉汝窑琵琶瓶,看不到“汁水莹厚如堆脂”、“较官窑尤滋润”。各大博物馆里的汝窑器也都看不见“汁水莹厚如堆脂”、“较官窑尤滋润”。这说明梁同书说的汝窑器我们没见过,或见过但不认为其属于汝窑。现在我们可以认定:汝窑瓷器有亚光乳浊釉的,也有这种亮釉的。

  其实,看过或各博物馆里那些汝窑瓷器,我们都曾想过:这样的汝窑瓷怎么能排到官窑瓷前面呢?它没有官窑甚至哥窑瓷器那么漂亮。现在找到了答案:我们以往所见的乳浊釉汝窑瓷器不是最好、最精彩的汝窑器。这不难理解。汝窑开始创烧于宋朝的鼎盛时期,不计成本,玛瑙入釉,到了宋朝晚期国力衰弱,不一定还是玛瑙入釉了,毕竟玛瑙的资源成本、开采成本和加工成本都很高,大块的玛瑙不会舍得砸碎了入釉,替代品也会出现。于是,原本的肥厚莹润的亮釉变成了干薄的乳浊釉,天蓝、天青色少见而大多偏白,这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记载的“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相吻合。总之,早期用料昂贵,釉肥且发色好,易开片,成品率低;晚期用料不及早期,但工艺有所进步,釉薄且发色不好,而做工精细,少有开片,成品率高。早期的存世少而晚期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