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眠无醒,汝瓷今重生。谁获神异彩,雨过现天晴。破秘八百载,民间出璨星。闻名清凉寺,寻迹汝州行。望嵩楼下访,望人如望嵩。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贺敬之的这首诗,是二〇〇一年四月题赠给中国汝瓷艺术大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汝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朱文立先生的。
想了解汝瓷的恢复与发展,就不能不见在国内古陶瓷以及古窑遗址研究方面,颇有争议,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朱文立先生。
我们的见面是在他的汝瓷作坊。朱大师不善言谈,但是,当聊到汝瓷的恢复,以及汝官窑遗址和北宋官窑遗址的问题,便滔滔不绝起来。正谈的兴起,朱大师不顾我们的存在,往后院跑去,不知内情的我们,尴尬地坐在那里。幸好,他女儿朱宇峰过来陪我们聊天,我们才知道,那天正好在装窑,这时朱大师无论什么情况,都要亲自动手的。
交谈中,他像一个学者,通博历史,对汝官窑遗址、北宋官窑遗址、汝官瓷,有其独特的解读和见解。正是他,历经十余年的艰辛,发现了文庙汝瓷遗址和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这是他对人类古陶瓷遗址研究的重大贡献。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先生高度评价:“汝瓷艺术大师朱文立,多年来,对汝瓷产业进行探索,废寝忘食,执著寻觅,可谓费尽心血。尤其是他对文庙汝官窑遗址、张公巷北宋官窑遗址的发现,作出了杰出贡献,功不可没。”
然而,窑炉前他又像一个工作严谨的“窑头”,认真地记录着窑火的温度和升温曲线,反复、仔细地观察着釉色的细微变化,一刻都不愿离开窑炉。午饭时,他一个人留在了作坊看窑。
对于我们来说,烧窑并不鲜见。不过汝瓷的烧制过程,这还是第一次,机会难得。知道明天早8点开窑,大家都很兴奋,很想一睹“朱氏汝瓷”的风采。
当我们如约前往,看到的是一地的碎瓷片和仅存的一件余温尚存的汝瓷精品。见过无数精美瓷器的我,还是被眼前朱文立大师烧造的汝瓷震撼了,它就是几天来,我在汝州城苦苦寻找,而没有找到的那种“天青”,它就是我心中的那片雨后晴朗的天空,在早晨的阳光下,它像一位雍容华贵的少妇,散发出迷人的光芒。
虽然一窑的瓷器,只出了一件精品。其它釉色稍差一点的,都被他变成了碎瓷片,但在朱大师脸上,我并没有看到失望。可能是二十多年来,他经历了太多的失望;也可能是眼前的这一件汝瓷精品,让他看到了更多的希望。但在经济第一的今天,他对陶瓷的这种严谨,让我们一行肃然起敬!
看到父亲的心情很好,女儿朱宇峰邀请我们,下午去他们家看古瓷片。
听说我们要去看古瓷片,朱大师早早就在家等我们了。大家刚落座,大师就把他二十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十分珍贵的、不同时期的古瓷片标本拿出来给我们看,并把汝瓷的不同分期用瓷片实物呈现在我们面前。讲起这些古瓷片,大师侃侃而谈,如数家珍。看得出,朱大师对“汝瓷”、“汝官窑遗址”、“北宋官窑遗址”的研究,倾注了他全部的精力,已经达到了“如痴”的地步。我感觉,他像是“为汝瓷而生的”。这是我来时,没有想到的。
这时,我想到了贺敬之题赠的那首诗中的最后两句:“穿云足未息,兢攀更高峰。” ——这就是他在陶瓷研究方面的真实写照。